冯氏骨康堂 - 冯氏正骨 - 正骨方案

奇穴主治

发布时间: 2017-02-24

   


奇穴主治

人体奇经八脉八大穴

奇经八脉是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阴维脉、阳维脉、阴跷脉、阳跷脉的总称。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,既不直属脏腑,又无表里配合关系,“别道奇行”,故称“奇经”。奇经八脉是我们的生命线,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脉上的大穴,以穴通经,以经通脉,就会感觉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。

十二正经以外,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,就是奇经八脉。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。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,内关、外关、后溪、列缺、申脉、照海、公孙、临泣。每个穴位的功效,相当于“核反应堆”,一治就治一大片。

    

1.内关穴

心包经上的内关穴:更年期综合症

《黄帝内经》里记载说:“女子五七阳明脉衰,面始焦黄,发枯委,六七三阳脉衰于上,面皆焦,发始白。七七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形坏而无子耳。”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,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。头为诸阳之会,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,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。所以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,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,是很有深意的。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。心主神,其华在面。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,气血充足,自然反映到脸上,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呢?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。

    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,经常容易产生心慌、气短、出虚汗等不适症状。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,只能笼统说是更年期综合症,或亚健康。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,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,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关穴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经脉篇》,它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,通于任脉,会于阴维,是八脉交会穴之一。内关穴的真正妙用,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,有补益气血、安神养颜、和胃降逆、宽胸理气、镇定止痛之功。 之功。

    内关穴也很好找,在手臂内侧,腕横纹上两寸,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,另一手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,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。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: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,以略感酸痛为宜。 

 

内关穴---打开心结,养颜养心的美丽穴

心慌胸闷请按内关穴 

        内关穴适用人群: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、中老年朋友;心情抑郁、烦躁、紧张的朋友;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。 

内关穴主要功效:可缓解打嗝、手心发热、肘臂疼痛、腋下红肿等症状;主治孕吐、晕车、腹泻。对治疗心脏病、肺脏疾病、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。


内关在前臂掌侧,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大陵穴在腕横纹上,曲泽穴在肘横纹上,腕横纹到肘横纹的距离是12寸,内关距离腕横纹2寸,1/6的距离,握拳曲肘的时,在前臂正中可以看到两条平行的大筋,大拇指侧的一条是桡侧腕屈肌腱,小指一侧的则是掌长肌腱。这两条大筋之间,距离腕横纹2寸就是内关穴。

针灸歌诀中有“心胸取内关”之说,也就是说涉及心胸部的疾病,主要是心脏方面和肺脏方面的疾病内关是非常重要的穴位。内关具有宁心安神、通络止痛的功效,因此心律不齐,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方面疾病,常选用内关穴来治疗。现代研究也证明,内关对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很好的调整作用,如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3~5分钟,心率可由150~200/分减至70~80/分。

  因为心包经起于胸中,联络上、中、下三焦,因此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、肺气肿、肺心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
  内关还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,常用于恶心、呕吐、打嗝的病症,很多人都有过晕车的经历,晕车在医学上称晕动症,虽不属什么疑难杂症,发病时却非常令人难受,药物晕海宁有非常好的预防作用,可于出发半小时前口服一粒,但是往往给人带来晕晕沉沉的感觉,如果你不喜欢这种感觉,或者不巧忘记带药了,那怎么办?内关穴这个时候就发挥用途了,感觉到要晕车的时候,用大拇指用力掐揉内关穴,指甲要短一些,方向竖向,和两根大筋平行,力量稍大些,产生明显的酸胀感。如果经常晕车的话,最好在乘车前就有意识的去多掐揉一会儿。如果能找到生姜那就更好了,切一片,放在内关穴上,用胶布固定,没有胶布用丝带,手帕、塑料方便袋等折成带状也可以,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。

 

 

2.外关穴

三焦经上的外关穴:“聪耳神穴”

    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,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,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。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?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,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。 这个穴位淤阻的时候,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,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。

    外关穴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。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,他一次弯腰捡东西,起得比较急,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,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。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,在双外关穴针刺,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活动,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,活动如常。

    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,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,尺桡骨中间,与内关相对的地方。外关通于阳维穴,具有解表祛风、活络止痛的作用,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,还对关节炎、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。

 

  (1)外关。外,外部也。关,关卡也。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,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。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,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,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,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,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,故名。

  (2)手少阳阳维之会。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,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,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。

  (3)三焦经络穴。络,联络也。本穴输出的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,它不光输向本经各穴所在的天部层次,它还外传于手厥阴心包经所过的天部层次,本穴有联络各部经脉气血的作用,故为三焦经络穴。

  外关穴穴位位置:

 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,俯掌的姿势,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,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,与正面内关相对。(或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,腕背横纹上2寸,尺骨与桡骨之间。)

  功能作用

  联络气血,补阳益气。

  主治病征:

  外关穴的主治病征为:手脚麻痹、肘部酸痛、手臂疼痛、偏头痛、落枕、肋间神经痛等。该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,本站有关该穴道的治病疗法有: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 、治疗肋间神经痛等。

 

 

 

3.列缺穴

肺经上的列缺穴:专治落枕、偏头痛

    落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,苦不堪言。落枕还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,经常落枕的人,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,多半会导致颈椎病。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。

    在人体上,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记载,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、头疼、落枕等疾病。《针灸大成》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四总穴歌,其中一句为:“头项寻列缺。”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。

列缺穴很好找,在桡骨芭突上方,腕横纹上1.5寸。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,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,便是该穴。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。

【按摩列缺穴位的作用与好处】

    1、有助于治疗偏头痛、头痛、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、耳鸣、咽喉炎、牙关紧闭、口眼歪斜、齿痛、眼睛干涩等
    2
、缓解治疗手肘、腕无力及疼痛,半身不遂、小便热、阴茎痛、落枕、骨折、伤痕等后遗症等
    3
、缓解治疗咳嗽、咽喉肿痛、感冒、支气管炎、糖尿病、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。

如:头痛包括受风寒感冒,颈椎酸痛都可以找列缺穴,列缺穴的取穴方法: 两个虎口交叉,食指平行搭过去,食指尖按到的这个地方有个骨头,骨头的上端就是列缺穴。大家不用太考虑穴位的定位准备不准备,只要与我讲的方法一致就是对 的。今天给大家讲到的找穴位的方法就叫同身寸,意思就是你自己身体的尺寸,来找你的穴位,这是百分之两百的准备。如果你是左侧偏头痛的话,你就按右手上的 列缺穴,如果是右侧偏头痛就按左侧。列缺穴治疗头痛、失眠、神经衰弱。

    按摩列缺穴的手法:按压右手部“列缺穴”时,使右手放松,一面吐气一面用左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压6秒钟。相反,如果是左手,则使左手放松,用右手的大拇指强力按压。按摩时以有酸胀感为好 。
   
掐法:用拇指指端甲缘掐按列缺穴处,做下掐上提的连续刺激。
   
揉法:用拇指指端揉动列缺穴。
   
按法:用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,逐渐用力,做深压捻动。
   
推法:拇指指端按在列缺养生穴处,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。
   
【人体穴位配伍】 配合谷穴治伤风头痛项强; 配肺俞穴治咳嗽气喘。
   
【刺灸法】 向上斜刺0.30.5寸。

 

 

4.后溪穴

小肠经上的后溪穴:治疗颈椎腰椎病

后溪穴怎么找呢?把手握成拳,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(即把手握拳,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)。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,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,用腕关节带动双手,轻松地来回滚动,即可达到刺激效果。在滚动当中,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。 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,随手动一下,坚持下来则对颈椎、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。

【后溪穴】手太阳经所注为;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督脉。督脉手太阳之会,俞穴,属木。

【穴义】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。

(1)          后溪。后,与前相对,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。溪,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。该穴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。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,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,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,故名。

(2)          督脉手太阳之会。因本穴有清阳之气上行督脉,故为督脉手太阳之会。

(3)          小肠经俞。俞,输也。本穴气血由前谷穴传来,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缩合,热散后的部分清阳之气上走督脉,缩合后的水湿之气则循经上行腕骨穴,本穴无气血物质的收藏转变,单纯为小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,故为小肠经俞穴。

(4)          本穴属木。属木,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。本穴的气血物质除别走督脉的气血为上行外,循小肠经传输的气血则为横向下行腕骨穴,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,故本穴属木。

【气血特征】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和水湿风气。

【运行规律】纯阳之气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脉,水湿风气横走腕骨穴。

【功能作用】强化督脉阳气。

【按摩后溪穴位的作用与好处】

【主治病症】头痛项强、目赤肿痛、落枕、耳聋、耳鸣、鼻衄、癫痫、疟疾、黄疸、盗汗、腰背腿痛、肘、臂、手指挛急等。

【作用功效】后溪穴,清心安神, 通经活络。

【临床运用】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、落枕、耳聋、精神分裂症、癔病、角膜炎等。

【穴位配伍】后溪穴配合谷穴治手指挛痛;后溪穴配人中穴治急性腰扭伤;后溪穴配列缺穴悬钟穴治项强痛。配天柱主治颈项强直、落枕;配翳风、听宫主治耳鸣、耳聋。

【古籍集成】

1)通玄指要赋:痫发癫狂兮,凭后溪而疗理。头项痛,拟后溪以安然。

2)肘后歌:胁肋腿痛后溪妙

3)玉龙歌:时行疟疾最难禁,穴法由来未审明,若把后溪穴寻得,多加艾火即时轻。

4)胜玉歌:后溪鸠尾及神门,治疗五痫立便痊。

5)百症赋:后溪环跳,腿痛刺而立轻。又:治疸消黄,皆后溪劳宫而看。又:阴郄后溪,治盗汗之多出。

6)兰江赋:后溪专治督脉病,癫狂此病治还轻。

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
【治法原则】寒则补之或灸之,热则泻之或水针。

【针刺方法】后溪穴,直刺0.5-1寸,局部胀痛。

【艾灸方法】后溪穴,艾条灸5-20分钟,后溪穴,艾炷灸3-5壮。

【按摩手法】用拇指指腹按揉后溪穴穴位,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,每次按摩5分钟,每天按摩2次。

【补充】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,每过一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三到五分钟,可以缓解调节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。

通过按摩后溪穴,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作用。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,通督脉,能泻心火、壮阳气、调颈椎、利眼目、正脊柱。临床上,按揉后溪穴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使用电脑给颈椎带来的不利影响,只要坚持,会取得很好的效果。

坐在桌子旁,可以把后溪穴放在桌子沿上,用腕关节带动双手,轻松地来回滚动,即可达到刺激的效果,每小时刺激35分钟就足够了。当我们坐在电脑旁阅读文件的时候,也可以让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键盘上,重复相同的动作。

 

 

 

5.照海穴

肾经上的照海穴:治疗咽痛

    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,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,与足少阴肾经交会,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,有滋肾清热、通调三焦之功,既补益又清热。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里称此穴为“漏阴”,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,人的肾水减少了,会造成肾阴亏虚,引起虚火上升。因此,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、嗓子干痛、声音嘶哑,甚至得了慢性咽炎,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,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,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。

    取穴时把两只脚心对齐,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,就是穴位所在。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,要闭口不能说话,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,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。一般来说,点揉3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,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。闭口不说话,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,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。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,引水液上行,滋润喉咙,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,嗓子疼痛自然就“水到病除”了。人体奇经八脉八大穴(一治一大片)

 

按摩照海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治疗失眠、便秘、脚气、痛经、月经不调、疝气等。

【图解照海穴位的位置】

    照海穴的位置:位于足内侧,内踝尖下方凹陷处。即:在我们脚上内踝骨下方的凹陷处,用手掐按或用皮肤针敲打不要出血。(原则就是不能用灸法)

穴位解剖:在胫骨后肌腱处;有胫后动、静脉分布;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、胫神经。

【穴名解说】

    照海穴,经穴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少阴肾经。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于阴跷脉。别名:阴跷穴,漏阴穴。

    穴位含义: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。

    1、照海。照,照射也。海,大水也。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。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,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,水域平静如镜,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,故名。

 2、阴跷。阴跷,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,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,故名阴跷。

3、漏阴。漏,漏失也。阴,阴水也。漏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漏失。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,因受天部照射之热,经水气化蒸发如漏失一般,故名漏阴。

    4、足少阴阴跷脉之会,同照海名解。

    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蒸发的水气。

    运行规律:外来经水屯于穴内,气化之气上行天之天部。

    功能作用:吸热生气。

 主治疾病:

1、  急性扁桃体炎、慢性咽喉炎、咽喉干燥、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。;

    2、神经衰弱、癔病、癫痫、失眠、惊恐不宁等精神、神志疾患;

3、子宫脱垂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赤白带下、阴挺、阴痒、小便频数等妇科病证;

 4、便秘、疝气 、脚气、下肢痿痹等。

    作用功效:滋阴清热,调经止痛。

    临床应用:现代常用于治疗尿道炎、肾炎、神经衰弱、癫痫、月经不调、功能性子宫出血等。

    穴位配伍:照海穴配列缺穴、天突穴、太冲穴、廉泉穴治咽喉病症;配神门穴风池穴三阴交穴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;配合谷穴列缺穴,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,主治咽喉肿痛; 配中极穴三阴交穴,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,主治月经不调,痛经,赤白带下。配肾俞、关元、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。

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
    疗法原则:热则点刺出血,寒则补之灸之。

    针刺方法:直刺0.50.8寸,局部酸胀,针感可扩散至整个踝部。

    艾灸方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,艾条温灸510分钟。

按压照海穴治疗嗓子疼

教师或者一些说话多的人,容易嗓子疼,甚至引起咽炎。喝点水固然管用,配合一些按摩可能效果更好。照海穴就可以缓解嗓子疼的症状。

    咽喉为肺胃所属:咽接食管,通于胃;喉接气管,通于肺。外感风热,肺胃实热等产生的热证,皆可引起咽喉肿痛。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,意为照射,意大水,照海合并,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,具有吸热生气作用,正好能缓解引发嗓子疼的热证。

照海穴位于足内侧,内踝尖下方凹陷处。按压时,感到酸、麻、胀就可以。时间也不易太长,5—10分钟即可。为了增强清咽利喉的效果,还可以配合按压列缺穴、太溪穴和天突穴等,几个穴位相互交替,避免因按压过量而造成皮肤、软组织损伤。

 

 

6.公孙穴

脾经上的公孙穴: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

    公孙是脾经的络穴,入属脾脏,联络胃腑,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,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。

医学认为,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,尤其是月经不调,更应该首先调胃。脾统血,主运化。脾胃虚寒,不能运化水湿,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,有时还会伴随呕吐、恶心、头痛等症状。有痛经的女性朋友,可以多点揉公孙穴。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,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,在脚拇指跟后,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,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,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,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。

功效作用

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。

公孙有健脾胃,调冲任的作用。

公孙有理脾胃、调冲脉、清神志的作用。

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络穴,联络足阳明胃经,主要作用是调理脾胃,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穴之一,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、腹胀、泄泻、水肿等均可治之。

公孙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于冲脉,合于胃心胸部位,冲脉起于胞中,至胸中而散,足太阴脾经又上注于心,故可治疗脾胃、心胸部位的疾病。

公孙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于冲脉,有理气宽胸、降痰除烦作用。

主治疾病

公孙穴主治胃痛,胃痉挛,胃脘痛,急性胃肠炎,慢性胃肠炎,胃溃疡,消化不良,呕吐,呃逆,噎膈,臌胀,饮食不化,肠鸣,肠痉挛,腹胀,腹痛,痢疾,泄泻,心烦失眠,水肿,发狂妄言,嗜卧,脚气,黄疸,眩晕,妇人血晕,胎衣不下,癫痫,疟疾,胁痛,疝气,脱肛,神经性呕吐,胸膜炎,肋间神经痛,肠风下血,胸闷,心痛,失眠,心烦,发狂,痛经,月经不调,带下,足痛,足肿,霍乱,肝炎,腹水,胃癌,子宫内膜炎,心肌炎,足跟痛等。

公孙穴主治胃痛、呕吐、饮食不化、肠鸣腹胀、腹痛、痢疾、泄泻、心烦失眠、水肿、发狂妄言、嗜卧、脚气。

公孙主治胃痛,呕吐,肠鸣,腹痛,泄泻,痢疾,腹胀,食不化,脚气等。

公孙主治脾胃和肝肾等疾患:如呃逆、呕吐、噎膈、臌胀、腹痛、胃脘痛、食不化、肠鸣、泄泻、痢疾、黄疸、水肿、眩晕、妇人血晕、胎衣不下、癫痫、疟疾、胁痛、疝气、脱肛等。

现代多用公孙治疗神经性呕吐、急慢性胃炎、胸膜炎、肋间神经痛等。

公孙穴主治胃痛,呕吐,腹胀,腹痛,泄泻,痢疾,肠风下血;胸闷,心痛,失眠,心烦,嗜卧,发狂;痛经,月经不调,带下;足痛,足肿,脚气;水肿,霍乱。

消化系统疾病:胃痉挛,急慢性胃肠炎,胃溃疡,消化不良,痢疾,肝炎,腹水,胃癌,肠痉挛;

妇产科系统疾病:子宫内膜炎,月经不调;

其它:心肌炎,胸膜炎,癫痫,足跟痛。

穴位配伍

公孙穴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、胃痛。

公孙穴配内关治疗胃、心、胸病证是其所长。

公孙穴配解溪穴、中脘穴、足三里穴,有健脾化食,和中消积的作用,主治饮食停滞,胃脘疼痛。

公孙穴配束骨穴八风穴,有通经活络的作用,主治足趾麻痛。

公孙穴配中脘穴、足三里穴、内关穴,治胃脘疼痛。

公孙穴配丰隆穴膻中穴,治呕吐、眩晕。

公孙穴配丰隆穴、中魁穴、膻中穴,有健脾化痰的作用,主治呕吐痰涎,眩晕不已。

公孙穴配内关穴、神门穴,治心胸痛。

刺灸法

治法:寒则补而灸之,热则泻之或水针。

针刺法

一般直刺,深刺可透涌泉,局部有酸胀感,可扩散至足底。

艾灸法

艾炷灸35壮;或艾条灸510分钟。

 

 

7.申脉穴

【申脉穴的名解】别名:鬼路穴,阳跷穴。

    膀胱经上的申脉穴:身寒者的纯阳大药

    “腰背屈强腿痛”,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。因为阳跷通膀胱经,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。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,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,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,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,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。

    配上小青龙汤服用,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。使患者体内的寒邪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,又能恢复自身的阳气,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。

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,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,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。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,瑟瑟发抖,这在中医里叫做“拘急收引”,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,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,阳气足则寒邪自散。

申脉穴,足太阳阳跷脉之会。外踝下缘凹陷处,有外踝动脉网,当腓肠神经分布处。按摩申脉穴有治疗失眠、头痛、腰腿痛等。

1、申脉穴:申,八卦中属金也,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。脉,脉气也。申脉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。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,其性偏热(相对于膀胱经而言),与肺经气血同性,故名申脉穴。

2、鬼路穴:鬼,与天相对,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。路,道路。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。本穴物质一是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,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,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,故名鬼路穴。

3、阳跷穴:阳,阳气也。跷,跷脉也。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,又有地部的经水,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,故名跷脉穴。足太阳阳跷脉之会。同阳跷名解。

【申脉穴的功能特性】

穴义: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。
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,其量少,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。

运行规律:经水循膀胱经下行,阳气循膀胱经上行。

功能作用:补阳益气,疏导水湿。

治法: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,实热则泻针出气。

附注: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阳跷脉。

【申脉穴位的取穴方法】

取申脉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,申脉穴位位于人体足外侧部位,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陷处。

【按摩申脉穴位的作用】

缓解治疗失眠、头痛、眩晕、腰腿痛、足踝关节痛等。经常按摩申脉穴还可以治疗祛寒症、增进耐性。

【申脉穴的功效】

疏导水湿,补阳益气。

【针刺申脉穴的方法】

申脉穴直刺0.3-0.5寸。

【艾灸申脉穴的方法】

申脉穴艾条灸5-10分钟;申脉穴艾柱灸3-5壮。

【申脉穴位配伍】

1、配百会穴、肾俞穴、肝俞穴可以治疗眩晕;

2、配翳风穴、太冲穴治疗内耳性眩晕;

3、配金门穴治疗头风头痛;配后溪穴治疗癫痫。

【申脉穴主治】

1、头痛,脑脊髓膜炎,内耳性眩晕、癫痫等;

2、增进耐性、怕冷症(怯寒症)等。

【申脉穴解剖】

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;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;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。

 

 

 

8.临泣穴

    胆经的临泣穴:升发身体少阳之气

    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一书中,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,叫小柴胡汤。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、疏肝和胃,有治疗胸胁苦满、食欲不振、心烦喜呕、口苦咽干目眩之功。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,就是足临泣穴。

    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。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,故而得名临泣。

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,连通带脉,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。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,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,能约束纵行之脉,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,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。在使用这个穴时,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,它在足背外侧,第四趾、小趾跖骨夹缝中。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,解散肝胆郁结之气,经常点按会比专业的足疗效果还好。

【穴名解说】

足临泣穴,经穴名。《灵枢.本输》原名临泣。《圣济总录》名足临泣。属足少阳胆经。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带脉穴。胆经输(木)穴,俞穴,属木,足少阳带脉穴之会。

    穴位含义: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。

    1、足临泣。足,指穴在足部。临,居高临下之意。泣,泪也。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。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,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,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,故而得名。

2、  胆经俞。俞,输也。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,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,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,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,故为胆经俞穴。

3、  本穴属木。属木,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。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,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,同时亦向外部输出,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,故其属木。

4、  足少阳带脉之会。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,气血特性相同,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。
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。

运行规律: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,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。

功能作用:运化风气,冷降水湿。

【按摩足临泣穴位的作用与好处】

1、  治胆经头痛、眼疾、中风、目外眦痛、目眩、头痛、齿痛等;

2、  治腰痛、肌肉痉挛、胆囊炎、神经官能症、疟疾、足跗肿痛、中风偏瘫,痹痛不仁、腿疼等;

3、  治高血压、月经不调、失眠、乳腺炎、乳腺增生、呼吸困难、怕冷症、腹气上逆、肠结石等;

    作用功效:清头目、利胸胁、祛风、泻火。

    穴位配伍: 三阴交穴治痹证;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。配丘墟穴、解溪穴、昆仑穴,有通经活络,消肿止痛的作用,主治足跗肿痛。配穴、太阳穴、外关穴,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,主治偏头痛。配乳根穴、穴,有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的作用,主治乳痈。

《大成》:乳肿痛,足临泣。 《图翼》:主治胸满气喘,目眩心痛,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,痹痛无常。 《金鉴》:中风手足举动难,麻痛发热,筋拘挛,头风肿痛连腮项,眼赤而疼合头眩。

   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
    按摩手法:一面缓缓吐气一面轻轻按摩,左右各按多次就能去除疼痛。

    按摩临泣穴还可以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。

    疗法原则: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,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。

    刺灸法:直刺0.3-0.5寸。艾炷灸3壮;或艾条灸5-10分钟。

 

COPYTIGHT 2016 版权所有@ 北京冯氏骨康医学研究院 京ICP备1601606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