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氏骨康堂 - 冯氏正骨 - 中医宝典
六四脉诀用药歌
 


什么叫做六四脉诀

六四脉诀是以左手寸、关、尺,右手寸、关、尺,两手共六部脉,每部脉按浮、沉、迟、数四种脉象进行阐述的一种诊脉歌诀。

 

六四脉诀与其他脉诀的区别

六四脉诀全用歌诀的形式表达,便于临床使用。并结合五行生克关系,恰当的选方遣药。融脉、证、方、药为一体,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脉、证、方、药全具的诊脉法。

 

六四脉诀的优点

六四脉诀易诵易记,得心应手。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,简单实用,值得临床广泛推广。

 

六四脉诀的诊病要点

临床脉贵沉静,勿斜视莫妄听,澄心静虑验脉症,病在某脏在某腑,虚当补实当攻,寒宜温热宜清。

 

六四脉诀特征

六四脉诀是以左手寸、关、尺,右手寸、关、尺,两手共六部脉,每部脉按浮、沉、迟、数四种脉象进行阐述,全用歌诀形式表达,便于临床使用。并结合五行生克关系,恰当的选方遣药。融脉、证、方、药为一体,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脉、证、方、药全具的诊脉法。切脉知病,方药即出。易诵易记,得应应手,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,临床用之无不灵验。也是对中医基础、中药、方剂、中医诊断、内科、外科、妇科等书籍精华的临床浓缩。一诀在手,妙行天下。

 

诊脉的意义

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,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。又称切脉、诊脉、按脉、持脉。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,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,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,脉象就有变化。脉诊在临床上,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。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、病人的体位,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,每次按脉时间,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,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,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。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,是一项独特诊法脉,是中医“四诊”(望、闻、问、切)之一,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。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、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,病位浅在表则脉浮,病位深在里则脉沉;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,属热则脉数 ;邪气盛则脉实 ,正气虚则脉虚。如久病脉缓,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;久病脉洪 ,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。外感热病,热势渐退,脉象出现缓和,是将愈之候;若脉急数,烦躁,则病情有所发展。因此,脉象的变化能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和全身脏腑气血的活动。


脉诊的原理

脉诊主要是按切脉搏,体察脉象变化。而脉象的形成,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。心主血脉,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。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,由宗气推动。宗气积于胸中,汇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清气而成。血液循行于血管之中,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之外,还必须有各脏的配合。肺主气,肺气的敷布,是血液布散全身的重要动力;而肺朝百脉,即循行于全身的血脉,均汇聚于肺。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,脾主统血,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统摄。肝藏血、主疏泄,有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。肾藏精,精化气,是人体阳气的根本,为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;精可以化生血,又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之一。因此,脉象的形成,与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肾五脏功能活动有关。而五脏与六腑相表里,因此,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六腑的变化。寸口脉(腕后桡动脉)为手太阴肺经所过部位,手太阴肺经又与足太阴脾经相通,因此五脏六腑气血变化均可从寸口脉反映出来。同时,营气与卫气循行全身50周而会合于寸口,所以寸口脉象的变化不仅可反映正气盛衰与病邪性质,还可判断营卫气血运行的情况。


脉诊的部位和方法


1.部位

  自扁鹊开始,独取寸口。也就是临床常用“寸口诊法”。寸口又称气口、脉口,即腕后高骨(桡骨茎突)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。

  寸口脉分寸、关、尺三部。正对掌后高骨(桡骨茎突)为关部,关前为寸部,关后为尺部。两手各有寸、关、尺三部,共六部脉,分候各脏腑。左寸候心,左关候肝胆,左尺候肾;右寸候肺,右关候脾胃,右尺候肾(命门)。

2.方法

  (1)体位:诊脉时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,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,手心向上,前臂平伸,腕下垫脉枕,以使气血运行流畅。

  (2)布指: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定关,然后食指在前定寸,无名指在后定尺。三指指头平齐,呈弓形,以指腹体察脉象。布指的疏密可根据患者手臂长短及医生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。小儿4—14岁寸口部位狭小,不能容三指,可单用拇指切脉,掌心压高骨上,称“一指定三关法”,1—3岁小儿可看指纹,一般男左女右。

  (3)指力:轻用力按在皮肤上称为举,即浮取或轻取;不轻不重,中等用力按至肌肉称为寻,即中取;重用力按至筋骨称为按,即沉取或重取。诊脉时,常以这三种指力体察脉象。寸、关、尺三部脉,每部都有举、寻、按三候,称为“三部九候”。要诀:浮、沉、中,举、按、寻。

4)注意事项:切脉时应保持环境安静,医生要调匀呼吸,用自己的一呼一吸去计算患者脉搏的次数。精神专一,态度认真,仔细体察脉象在三种指力下的不同变化。每手诊脉时间不应少于1分钟,否则难以达到诊清脉象的目的。


脉诊要点

 

中侯:即正常脉,也称平脉、常脉。正常脉一息四至,不大不小,节律均匀,从容和缓,流利有力。尺脉沉取不绝,称为有胃神根,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,脉搏表现和缓有根。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。

此外,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。由于气候、年龄、性别、体质、劳逸及精神等因素的影响,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,例如:一年四季,脉象有春弦、夏洪、秋浮、冬沉的变化。年龄越小脉搏越快,婴儿脉急,青壮年脉多有力,老人脉稍弦,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,胖人脉稍沉,瘦人脉稍浮;劳动之后、饮酒、饱食或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,饥饿时脉较弱;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,这些均应与病脉相辨别。

常脉一般:心洪、肝弦、肾沉、肺浮、脾缓、命门浮中之间。

中侯歌诀:从容和缓节律匀,不迟不数不浮沉;一息四至正常脉,特点须记胃神根。

 

浮候:为病脉,浮脉浮在皮毛,如水漂木;举之有余,按之不足,轻按即得,重按稍空。浮脉为阳,其病在表。无力表虚,有力表实。歌曰:浮而有力寒风搏,浮而无力大虚火。浮紧风寒,浮迟中风;浮数风热,浮缓风湿。浮芤失血,浮短气病;浮洪虚热,浮虚暑惫;浮涩血伤,浮濡气败。

 

沉候:为病脉,沉行筋骨,如水投石;轻按不应,重按始得,举之不足,按之有余。沉脉为阴,其病在里。寸沉短气,胸痛引胁;或为痰饮。或水与血。关主中寒,因而痛结;或为满闷,吞酸筋急。尺主背痛,亦主腰膝;阴下湿痒。淋浊痢泄。筋骨间,主里症,有力里实,无力里虚。沉而无力主湿气(气郁),沉而有力病有结(血结、痰结、食结)。气郁一般表现为慢性胃炎之类的疾病。血结一般表现为乳腺增生、子宫肌瘤、甲状腺等;痰结一般表现为脂肪瘤、脂肪结节或淋巴结核、慢支等;食结一般表现为急性胃炎、消化不良、肠炎、肠梗阻、阑尾炎等。

 

迟候:往来迟慢,三至一息;迟脉属阴,象为不及。主寒症、急症、休克、缺氧状。有力积冷,无力虚寒。浮迟表冷,沉迟里寒;迟涩血少,迟缓湿寒;迟滑胀满,迟微难安。寸迟上寒,心痛停凝;关迟中寒,癓结挛筋;尺迟火衰,溲便不禁,或病腰足,疝痛牵阴。

 

数候:往来越度,一息六至;数脉属阳,象为大过。数脉主腑,其病为热,寸数喘咳,口疮肺;关数胃热,邪火上攻;尺数相火,遗浊淋癃。有力实火,无力虚火。浮数表热,沉数里热。阳数君火,阴数相火。右数火亢,左数阴戕。

 

寻脉法:

先找浮沉,举按寻摸;浮沉中取,再查迟数;阴沉阳浮,仔细斟酌;有力无力,虚实明确;同在一手,脉无不说;两手相比,明显为疴;治之明显,脉自平和。

浮沉辨表里,迟数分寒热;有力无力看虚实。浮、沉、中三候均有迟、数、有力和无力。

正气充盛之脉应在中候,病脉只取沉浮,看有力之脉(明显之脉)。如果不分浮、沉、中,三脉都在跳动,分了浮、沉、中,只有一部脉在跳,以明显之脉取之。先总按浮、沉、中,找到病脉之后,再单按查病脉之虚实(有力或有力)、迟数(寒热)。

找脉重点:举、按、寻,浮、沉、中,胃神根(如有二脉跳动尺脉不计)。其妙: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。

  

六四脉诀出中候调理用药歌诀

心经无力养心汤:

养心汤用草芪参,二茯芎归柏子寻;

夏曲远志兼桂味,再加酸枣总宁心。

心经有力导赤散:

导赤生地与木通,草梢竹叶四般功;

口糜淋痛小肠火,引热同归小便中。

肝经无力小柴胡:

小柴胡汤和解供,半夏人参甘草从;

更用黄芩加姜枣,少阳百病此为宗。

肝经有力大柴胡:

大柴胡汤用大黄,枳芩夏芍枣生姜;

少阳阳明合为病,和解攻里效无双。

肾经无力用六味:

六味地黄益肾肝,山药丹泽萸苓掺;

更加知柏成八味,阴虚火旺可煎餐。

肾经有力八正散:

八正木通与车前,扁蓄大黄滑石研;

草梢翟麦兼栀子,煎加灯草痛淋蠲。

肺经无力补肺汤:

补肺汤用地参芪,紫菀五味桑白皮;

久咳无力脉虚弱,金水相生病自离。

肺经有力小清龙:

小清龙汤最有功,风寒束表饮停胸;

辛夏甘草和五味,姜桂麻黄芍药同。

脾经无力六君子:

四君子汤中和义,参术茯苓甘草比;

益以夏陈名六君,祛痰补益气虚饵。

脾经有力小承气:

大承气汤用硝黄,配以枳朴泻力强;

阳明腑实真阴灼,急下存阴第一方;

去硝名曰小承气,便硬痞满泻热良。

命门无力用金匮:

金匮肾气治肾虚,熟地淮药及山茱;

丹皮苓泽加附桂,引火归原热下趋;

命门有力泻心汤:

泻心汤将心火降,芩连大黄热邪荡;

脾虚归脾汤堪用,肾虚山药功中肯。

三焦火旺防风通圣散:

防风通圣大黄硝,荆芥麻黄栀芍翘;

甘桔芎归膏滑石,薄荷芩术力偏饶;

表里交攻阳热盛,外科病毒总能消。

 

 

 

 

六四脉诀出病候调理用药歌诀

 

1.        左寸浮心火虚,咳嗽痰吐怔忡悸,盗自汗,三方酌处:倦怠食少归脾汤,去木香换白芍,五味敛补;自汗气短养心汤,心烦盗汗补心丹。

归脾汤:归脾汤中参术芪,归草茯神远志齐;酸枣木香龙眼肉,煎加姜枣益心脾。

养心汤:养心汤用草芪参,二茯芎归柏子寻;夏曲远志兼桂味,再加酸枣总宁心。

补心丹:补心丹用柏枣仁,二冬生地当归身;三参桔梗朱砂味,远志茯苓共养神。

 

2.        左寸沉心火实,实则亢害,移热于小肠中,尿痛赤涩,导赤散加滑石一剂消泰,开窍于舌口生疮,导赤散泻心汤势必应该,无力养心合生脉。

导赤散:导赤生地与木通,草梢竹叶四般功;口糜淋痛小肠火,引热同归小便中。

泻心导赤散:三黄配甘草,木通竹叶功。

生脉饮合养心汤:人参麦冬茯五味,二地归身柏草枣。

 

3.        左寸迟心经寒,哆嗦冷颤面色青,小便白毛骨悚然,脉沉迟身浮肿,心阳大减,真武汤合五皮,附桂难免,大寒去,养荣汤可保安全。脉沉涩胸刺痛,胸阳不展血府逐瘀汤再加生脉散。

真武汤:真武苓术附芍姜,温阳利水壮肾阳;脾肾阳虚水气停,腹痛悸眩润畅恙。

五皮饮:五皮散用五般皮,陈苓姜桑大腹齐,或用五加去桑白,脾虚腹胀颇相宜。

附桂八味丸:金匮肾气补肝肾,熟地淮山及茱萸;丹皮苓泽加桂附,阴中取阳治肾虚。

养荣汤:人参养荣即十全,除却川芎五味联;陈皮远志加姜枣,脾肺气血补方先。

血府逐瘀汤:血府当归生地桃,红花甘草壳赤芍;柴胡芎桔牛膝配,血化下行不作劳。

 

4.       左寸数心经热,热即是火或赤肿,或疮疡,无非火灼。浮数有力生外痈,沉数有力内痈疴,黄连解毒合泻心,专泻心火,六味地黄加归芍,心火渐却。

六味地黄汤:六味地黄益肾肝,茱芍丹泽地苓专。

黄连解毒汤:黄连解毒汤四味,黄芩黄柏栀子备;躁狂火热呕不眠,吐衄斑黄均可为。

泻心汤:黄芩黄连都要炒,唯有大黄要酒蒸。


5.        左关浮肝经虚,肝血亏涸或结核,或瘰疬,肝气不和脾不生胃不降,脘痛呕恶,即速进六君子,再加柴芍。两肋胀乳房痛,叹气频作,消瘰丸疏肝散,二方定妥。脉象浮弦大有力,天麻钩藤服之却,更有中风抽搐症,镇肝熄风用最多。

六君子汤:四君子汤中和义,参术茯苓甘草比;益以夏陈名六君,健脾化痰又理气。

消瘰丸:医学心悟消瘰丸,玄参贝母牡蛎研,炼蜜为丸服九克,瘰疬痰核可消散。

柴胡疏肝散:柴胡疏肝散七味,枳壳香附芎芍配,再加陈皮与甘草,肝郁气滞效如神。

天麻钩藤饮:天麻钩藤石决明,栀芩杜膝桑寄生,交藤茯神益母草,头痛眩晕失眠宁。

镇肝熄风汤:镇肝熄风芍天冬,玄参龙牡代赭共,龟麦膝草茵川楝,肝阳风动建奇功。

 

6.        左关沉肝郁结,郁而不伸胸肋痛,胃脘疼嗳气频频,沉无力胃烧灼,郁火所熏,必须用疏肝散加入左金。沉而有力少腹痛,症瘕积聚气滞因,桂枝茯苓蟅虫丸,破血消瘕除病根,黄连温胆有力用,茵陈蒿汤湿热深。无力必用小柴胡,柴胡疏肝脉不沉。

茵陈蒿汤合黄连温胆汤:茵陈蒿汤仲景方,茵陈栀子与大黄,清热利湿归肝胆,湿热黄疸第一方。温胆夏茹枳陈助,佐以茯草姜枣煮,理气化痰利胆胃,胆郁痰扰诸证除。

小柴胡汤合柴胡疏肝散:小柴胡汤和解供,半夏人参甘草从,更用黄芩生姜枣,少阳为病此方通。柴胡疏肝散七味,枳壳香附芎芍配,再加陈皮与甘草,肝郁气滞效如神。

桂枝茯苓丸:金匮桂枝茯苓丸,桃仁芍药共牡丹,等份为末蜜丸服,缓消癥块胎可安。

大黄蟅虫丸:大黄蟅虫芩芍桃,地黄杏草漆蛴螬;虻虫水蛭和丸服,去瘀生新功独超。

左金丸:左金连茱六一丸,肝火犯胃吐吞酸,再加芍药名戊己,热泻热痢服之安。(炒吴茱萸、炒黄连)

 

7.       左关迟肝经寒,必须细辩浑身颤,二目闭、两手搦拳,肝主筋,筋不展,筋急拘挛。舌又卷,囊又缩,经脉所联右归饮,八味丸寒去自安。

右归饮:右归饮中地附桂,山药茱萸菟丝归;杜仲鹿胶枸杞子,益火之源此方魁。

八味饮:即金匮肾气肉桂换桂枝。金匮肾气治肾虚,熟地淮药及山茱;丹皮苓泽加附桂,引火归原热下趋。

 

8.       左关数肝经热,口苦痰多咳嗽用泻白散,再加黛蛤,头目痛目又赤,胁痛灼络按左关,果然是肝脉弦数,当归龙荟丸心定最妥。湿热带下用龙胆,痰热失眠温胆酌。滑数本是二病脉,舌苔黄腻须结合,制肝火用六味重加归芍。

泻白散:泻白桑皮地骨皮,粳米甘草除胃气,清泻肺热止咳喘,热伏肺中喘咳医。

黛蛤散:黛蛤散剂治痰黄,蛤壳十倍黛一倍, 咳嗽方中不能少,若加竹沥效更过. 

当归龙荟丸:当归龙荟用四黄,栀子木香与麝香;和蜜为丸加青黛,肝胆实火悉能攘。

龙胆泻肝汤:龙胆泻肝栀芩柴,生地车前泽泻偕;木通甘草当归同,肝经湿热力能排。

温胆汤:温胆汤中苓半草,枳竹陈皮加姜枣,虚烦不眠证多端,此系胆虚痰热扰。

六味地黄汤:六味地黄益肾肝,茱芍丹泽地苓专。


9.       左尺浮肾经虚,虚则水泛,胃中寒,亦咳嗽。浮而为痰,理中汤加白蔻木香制半夏。亦有那命门衰,肾阳不展,即当归八味饮,助阳化痰。浮而无力肾水少,阴不敛阳腰膝酸,头眩晕杞菊适当。脉浮数尿赤痛,膀胱风热,下肢肿痛用八正,当机立决。

八正散:八正木通与车前,扁蓄大黄滑石研,草梢瞿麦兼栀子,煎加灯草痛淋蠲。

理中汤:理中汤主理中阳,人参白术草干姜。中阳虚甚加附子,增桂温里力更强。

八味饮:即金匮肾气肉桂换桂枝。金匮肾气治肾虚,熟地淮药及山茱;丹皮苓泽加附桂,引火归原热下趋。

杞菊地黄丸:六味地黄加杞菊,茱芍丹泽地苓专。


10.      左尺沉肾水聚,何以滋济,二目赤唇口糜,鼻无润涕皮肤燥,咽喉干二便停滞,四物汤加六味。脉心沉细,小便浊少腹胀,腰膝冷痛,即用右归饮,切勿忘记有力八正泻膀胱,阴虚无力用六味。

八正散:八正木通与车前,扁蓄大黄滑石研,草梢瞿麦兼栀子,煎加灯草痛淋蠲。

六味地黄丸:六味地黄益肾肝,茱芍丹泽地苓专。

四物汤:四物地芍与归芎,血家百病此方通。

右归饮:右归饮中地附桂,山药茱萸菟丝归;杜仲鹿胶枸杞子,益火之源此方魁。

 

11.      左尺迟肾水寒,难驱寒冷四肢厥,面唇青小腹绞痛,用姜附上肉桂再加理中。小便清或失禁,膀胱寒冷大便泻,腰膝酸,缩泉丸首当其中。脉沉迟月经停,寒滞胞宫,右归饮温胞寒助阳调经。

右归饮:右归饮中地附桂,山药茱萸菟丝归;杜仲鹿胶枸杞子,益火之源此方魁。

缩泉丸:缩泉丸治小便频,膀胱虚寒遗尿斟,乌药益智各等分,山药糊丸效更珍。

理中汤:理中汤主理中乡,甘草人参术干姜, 呕利腹痛阴寒盛,或加附子总扶阳。


12. 左尺数肾水热,水泛难阻,上满下滑精,病情危笃益气汤知柏丸,清水补土。腹胀满尿淋痛,便秘白浊,脉滑数八正散清利膀胱之府。

八正散:八正木通与车前,扁蓄大黄滑石研,草梢瞿麦兼栀子,煎加灯草痛淋蠲。

补中益气汤:补中益气芪术陈,升柴参草当归身。清阳下陷能升举,甘温除热诚可珍。

知柏地黄丸:六味地黄益肾肝,茱芍丹泽地苓专;再加知柏成八味,阴虚火旺可煎餐。

 

13.  右寸浮,浮而无力不能固表空咳嗽,盗自汗黄芪汤效;肝脉大肾脉弱肺家难保,人参补肺合生金,肺都安好。脉浮滑咳嗽痰多二陈汤为妙决;脉浮紧咳稀痰,小青龙最为先;脉浮数咳嗽重,桑菊饮最适应;脉浮数发热重,银翘散有良功;浮紧有力风寒症,麻黄汤生脉并,再加熟地固本中,杏苏散亦可用。

杏苏散:杏苏散用夏陈前,枳桔苓草姜枣研,清宣温润治凉燥,咳止痰化病自痊。

人参补肺汤:补肺要紧好参芪,紫菀五味桑白皮; 妙在一味黑熟地,金水相生病自离。

生脉饮:生脉麦味与人参,保肺生津又提神; 气少汗多兼口渴,病危脉绝急煎斟。

二陈汤:二陈汤用半夏陈,苓草梅姜一并存; 利气祛痰兼燥湿;湿痰为患此方珍。

银翘散:银翘散主风热疴,竹叶荆牛豉薄荷,甘桔芦根凉解法,发热咽痛服之瘥。

麻黄汤:麻黄汤中用桂枝,杏仁甘草四般施; 发热恶寒头项痛,喘而无汗服之宜。

小青龙汤:小青龙汤最有功,风寒束表饮停胸,细辛半夏甘和味,姜桂麻黄芍药同。

桑菊饮:桑菊饮中杏桔翘,芦根甘草薄荷饶,清疏肺卫轻宣剂,风温咳嗽服之消。

黄芪汤:生芪赤芍丹皮桔,大黄瓜蒌鱼腥草;气虚便秘亦可用,补气健脾润肠通。

生金饮:生金饮内有丹皮,参术归芍麦草地。

 

14.  右寸沉肺气实,内热表寒嗽声沉总不愈,麻杏石甘汤。肺寒饮胸中满,咳嗽气短平肺散、生脉散、泻白三散。有力石膏小青龙,无力补肺汤收敛。

麻杏石甘汤:伤寒麻杏甘石汤,身热而喘是妙方,辛凉宣泻能清肺,定喘除热效力彰。

小青龙汤:小青龙汤最有功,风寒束表饮停胸,辛夏甘草和五味,姜桂麻黄芍药同。

人参平肺散、生脉散、泻白散、补肺汤:

参苓青陈知味天,即是人参平肺散;生脉散中参麦味,泻白桑骨二皮甘;参苓术草四君子,益气加芪升麻当(补肺汤)。

 

15.  右寸迟肺经寒,卫表不固,脉浮迟表更松,贼风易入,易于外感。咳气短,清涕鼻出,射干麻黄玉屏风,连进数付。脉沉迟肺中大寒,胸中闷痛,哮鸣冷痰,首先选用华盖散。

华盖散:华盖杏甘配麻黄,苏子陈皮茯苓桑,解表宣肺止痰咳,素体痰风寒伤。

射干麻黄汤:射干麻黄亦治水,不在发表在宣肺;姜枣细辛款冬花,紫菀半夏加五味。

玉屏风散:玉屏风散用防风,黄芪相畏效相成,白术益气更实卫,表虚自汗服之应。


16. 右寸数有力滑,痰黄咯血,肺热咳喘,肺生疮疖甘露饮、清金饮,清除肺热。脉滑数便脓血,大肠湿热,葛根芩连白头翁二方最捷。沉数有力大承气,大肠实热便秘结。

葛根芩连汤:葛根黄连汤,甘草四般治二阳,解表清里兼和胃,喘汗下利保安康。

白头翁汤:白头翁汤治热痢,黄连黄柏与秦皮,清肠解毒并凉血,大便脓血最相宜。

大承气汤方歌:大承气汤用硝黄,配伍枳朴泻力强,痞满燥实四症见,峻下热结宜此方;

甘露饮:甘露二冬二地均,芩枇只斛与茵陈,合和甘草平胃热,口烂龈糜吐衄珍。


17. 右关浮脾气虚,难以消食,胃难纳脾不运,必成积滞,善治者枳术丸,补消兼施,若不效备急丹,中病即止。最好用参苓散,无穷利益。

参苓白术散:参苓白术薏砂仁,甘桔淮山扁豆陈;再加莲子枣汤送,脾虚湿盛此方珍。

枳术丸:枳术丸是消补方,荷叶烧饭作丸尝,若加麦芽与神曲,消食化滞力更强。(即枳壳和白术)

备急丹:三物备急黄豆姜。(大黄巴豆和干姜。脾经浮相当急性胃炎、小儿柑积、不完全肠梗阻,可先用一次备急丹,再以参苓白术散来调理。)


18. 右关沉脾经实,实则为郁,脾胃郁不运食,不化水湿,湿盛了变痰涎,呕吐不止宿砂仁、山楂肉再加神曲保和丸,六君子实属妙剂。有力甘露清毒丹,大柴胡汤莫丢失。六君子专治病,脾胃虚弱脉无力。

大柴胡汤合甘露清毒丹:大柴胡汤用大黄,枳芩夏芍枣生姜;少阳阳明合为病,和解攻里效无双。甘露消毒蔻藿香,茵陈滑石木通菖,芩翘贝母射干薄,湿温时疫是主方。

保和丸:保和陈皮曲山楂,苓夏连翘莱菔加。炊饼为丸白汤下,消食和胃效堪夸。

六君子汤:四君参术茯苓草;益以夏陈名六君。

 

19.  右关迟脾寒,胃中亦寒,不能食、不化食。胃有冷感,腹中痛,四肢凉,二目不闪,只须用理中汤,服下即安。肢冷便溏脾阳虚,附子理中必须添,胃寒冷痛良附丸。

理中汤:理中汤主理中乡,人参甘草术干姜,呕利腹痛阴寒盛,或加附子总扶阳。

附子理中汤:甘草人参术附姜。

良附丸:良附丸用醋香附,良姜酒洗加盐服, 米饮姜汁同调下,心脘胁痛一齐除。


20.  右关数脾经热,必致呕血,归脾汤栀子膏丹清泻脾热。脉沉数胃作痛,吐酸烧灼,不思食伴呕逆,大柴胡左金丸二方相合。口苦黄疸脾湿热,脉象滑数,茵陈蒿清毒丹,数剂安妥。胃火盛必牙痛,一定口渴,清胃散玉女煎专泻胃火。

大柴胡汤:大柴胡汤用大黄,枳芩夏芍枣生姜;少阳阳明合为病,和解攻里效无双。

左金丸:左金连茱六一丸,肝火犯胃吐吞酸,再加芍药名戊己,热泻热痢服之安。(炒吴茱萸、炒黄连)

玉女煎:玉女石膏熟地黄,知母麦冬牛膝襄,肾虚胃火相位病,牙痛齿衄宜煎尝。

甘露清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,茵陈滑石木通菖, 芩翘贝母射干薄,湿温时疫是主方。

茵陈蒿汤:茵陈蒿汤仲景方,茵陈栀子与大黄,清热利湿归肝胆,湿热黄疸第一方。

清胃散:清胃散中当归连,生地丹皮升麻全; 或加石膏泻胃火,能消牙痛与牙宣。

归脾汤:归脾汤中参术芪,归草茯神远志齐。酸枣木香龙眼肉,煎加姜枣益心脾。

栀膏丹:栀膏丹里即栀子石膏和丹皮。


21. 右尺浮浮为虚,命门火衰,只须用八味饮,数剂安泰。大便血、尿淋浊、关节肿痛、二便闭腰酸痛,胃寒肢冷、男阳痿、女不孕用金匮功必成。

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治肾虚,熟地淮药及山茱;丹皮苓泽加附桂,引火归原热下趋;

八味饮:即金匮肾气肉桂换桂枝。

 

22. 右尺沉命火实,便毒溺血可滋水,能清火又将毒泻,必须用都气饮,重加泽泻。也有那脉沉弱杂泻痢、阳痿腰冷,少腹胀,疝气肿,腰膝疼痛,仍须用八味饮。肾阳可开有力知柏地黄汤,三焦实热泻心中。脉沉无力肾阳虚,只有金匮肾气充。

都气饮:六味地黄益肝肾,茱薯丹泽地苓专;滋阴都气加五味,肺肾两调金生水。

注:白塞氏病、性病可都气饮加白花蛇草败酱草银花连翘

八味饮:即金匮肾气肉桂换桂枝。

知柏地黄汤泻心汤即六味地黄加知柏。(痛风可用)芩连大黄泻心汤。(二方合用治阳强)

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治肾虚,熟地淮药及山茱;丹皮苓泽加附桂,引火归原热下趋。

 

23.  右尺迟命门寒,阳气将散,温其寒复其阳,救其危难反本汤,重参附,固阳气转。肾阳虚腰膝重,水泛浮肿,真武汤能服下全身消肿。更有那五更泻,腹胀痛,四神丸症。

返本汤:回阳返本附子姜,人参五味麦门冬, 腊茶甘陈蜂蜜配,回阳救阴建殊功。 无脉加入猪胆汁,呕者加入姜半夏。

真武汤:真武苓术附芍姜,温阳利水壮肾阳,脾肾阳虚水气停,腹痛悸眩瞤惕恙。

四神丸:四神故纸吴茱萸,肉蔻除油五味具。大枣生姜同煎合,五更肾泄最相宜。


24. 右尺数命门热,阳气太旺或八味或养营。余火归仓,大便血、尿淋浊、遗精腰伤,必须用知柏丸数剂安康。三焦热盛疮疡肿,防风通圣为良方。

八味饮:熟地淮药及山茱;丹皮苓泽加栀桂。

养荣汤:四君四物八珍方,十全大补芪桂上,姜枣五味远陈配,去芎方名养营汤。食少神衰心气怯,养荣益气损能填。

知柏地黄丸:即六味地黄加知柏。

防风通圣散:防风通圣大黄硝,荆芥麻黄栀芍翘;甘桔芎归膏滑石,薄荷芩术力偏饶;表里交攻阳热盛,外科病毒总能消。









COPYTIGHT 2016 版权所有@ 北京冯氏骨康医学研究院 京ICP备1601606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