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氏骨康堂 - 冯氏正骨 - 中医宝典
六四脉诀常用方剂详解1
 

六四脉诀常用方剂详解

[归脾汤]

组成:人参12g、白术6g、黄芪(炒)6g、当归6g、甘草(炙)3g、茯神6g、远志6g、酸枣仁(炒)6g、木香3g、龙眼肉6g。

歌诀:归脾汤中参术芪,归草茯神远志齐;酸枣木香龙眼肉,煎加姜枣益心脾。

功效:养血安神,补心益脾,调经。

主治:思虑伤脾,发热体倦,失眠少食,怔仲惊悸,自汗盗汗,吐血下血,妇女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,以及虚劳、中风、厥逆、癫狂、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。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神经衰弱、脑外伤综后征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。

方论:本方是在严氏[济生方]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、远志而成,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。方中以参、芪、术、草温补气健脾;当归、龙眼肉补血养心,酸枣仁、茯苓、远志宁心安神;更以木香理气醒脾,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。组合成方,心脾兼顾,气血双补。


[养心汤](补心血)

组成:黄芪(蜜炙)12g、茯苓6g、茯神6g、当归(酒洗)10g、川芎6g、半夏5g、甘草(炙)3g、柏子仁(去油)6g、酸枣仁(炒)6g、远志(去心炒)6g、五味子5g、人参10g、肉桂6g。

歌诀:养心汤用草芪参,二茯芎归柏子寻;夏曲远志兼桂味,再加酸枣总宁心。

主治:治心虚血少,神气不宁,怔仲惊悸。

心神主血而藏神,经曰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,心血虚则易动,故怔仲惊悸,不得安宁也。

方论:此手少阴药也。人参、黄芪以补心气,川芎、当归以养心血、二茯、远志、柏仁、酸枣以泄心热而宁心神,五味收神气之散越,半夏去扰心之痰涎,甘草补土以培心子,赤桂引药以入心经,润以滋之,温以补之,酸以敛之,香以舒之,则心得其养矣。


[补心丹]柏子仁12g、酸枣仁(炒)12g、麦冬12g、天冬12g、生地50g、当归12g、丹参6g、党参6g、玄参6g、桔梗6g、朱砂3g、五味子12g、远志(制)6g、茯苓6g、石菖蒲6g、甘草6g。

歌诀:补心丹用柏枣仁,二冬生地当归身;三参桔梗朱砂味,远志茯苓共养神。

功用:宁心保神,益血固精,壮力强志,清热化痰。

主治:失眠,惊悸,咽干口燥。

方解:本方证是由阴亏血少,心肾之阴不足所致。虚烦少寐,心悸神疲,皆由阴虚阳亢而生。梦遗健忘,是由心动则神摇,精遗于下。血燥津枯,故大便不利,舌为心之外候,心火上炎,故口舌生疮。本方重用生地,一滋肾水以补阴,水盛则能制火,一入血分以养血,血不燥则津自润,是为主药。玄参、天冬、麦冬有甘寒滋润以清虚火之效,丹参、当归用作补血、养血之助。以上皆为滋阴、补血而设。方中人参、茯苓益气宁心,酸枣仁、五味子酸以收敛心气而安心神,柏子仁、远志、朱砂养心安神。以上皆为补心气,宁心安神而设。两相配伍,一补阴血不足之本,一治虚烦少寐之标,标本并图,阴血不虚,则所生诸症,乃可自愈。方中桔梗,一般为载药上行。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,可清热解毒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

[导赤散]

组成:生地10g、木通6g、甘草梢6g、淡竹叶6g。

功用:清心利水养阴。

歌诀:导赤生地与木通,草梢竹叶四般功;口糜淋痛小肠火,引热同归小便中。

主治:心经火热证。心胸烦热,口渴面赤,意欲饮冷,以及口舌生疮;或心热移于小肠,小便赤涩刺痛,舌红,脉数。(本方常用于口腔炎、鹅口疮、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;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,亦可加减治之。)亦可用治腋下汗出症(左腋下汗出较多)。

禁忌:方中木通苦寒,生地阴柔寒凉,故脾胃虚弱者慎用。

方论:方中生地清热凉血,兼能养阴;木通、竹叶清心降火,利水通淋;生甘草和胃清热,通淋止痛。诸药相合,既能清热凉血,而又利水通淋。由于利水与益阴并重,所以利水而不伤阴。


[泻心汤]

组成:黄芩5g、黄连5g、大黄10g。

歌诀:黄芩黄连都要炒,唯有大黄要酒蒸。

主治:邪火内炽,迫血妄行,吐血,衄血,便秘溲赤;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,胸痞烦热;三焦积热,眼目赤肿,口舌生疮,外证疮疡,心胸烦闷,大便秘绪;温热黄疸,胸中烦热痞满,舌苔黄腻,脉数实者。

各家论述方解:

1.《金鉴》:心气“不足”二字,当是“有余”二字。若是不足,如何用此方治之,必是传写之讹。心气有余,热盛也,热盛而伤阳络,迫血妄行,为吐、为衄。故以大黄、黄连、黄芩大苦大寒直泻三焦之热,热去而吐自止矣。

2.《金匮要略浅注》:此为衄之神方也。妙在以芩、连之苦寒泄心之邪热,即所以补心之不足;尤妙在大通之通,止其血,而不使其稍余瘀,致血瘀后酿成咳嗽虚劳之根。

3.《金匮要略今释》:黄连、黄芩治心气不安,即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,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。大黄亢进肠蠕动,引起下腹部之充血,以诱导方法,协芩、连平上部充血也。

4.方中黄芩泻上焦火。黄连泻中焦火,大黄泻下焦火。三焦实火大便实者,诚为允当。由于三黄之性苦寒,苦能燥湿,寒能清热,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,也能主治。


[生脉饮]

组成:人参10g、麦门冬10g、五味子6g。

歌诀:生脉麦味与人参,保肺清心治暑淫, 气少汗多兼口渴,病危脉绝急煎斟。

功用:益气生津,敛阴止汗。

主治:温热、暑热,耗气伤阴证。汗多神疲,体倦乏力,气短懒言,咽干口渴,舌干红少苦,脉虚数。(本方常用于肺结核、慢性支气管炎、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,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。)

禁忌:若属外邪未解,或暑病热盛,气阴未伤者,均不宜用。久咳肺虚。亦应在阴伤气耗,纯虚无邪时,方可使用。

方解:本方所治为温热、暑热之邪,耗气伤阴,或久咳伤肺,气阴两虚之证。温暑之邪袭人,热蒸汗泄,最易耗气伤津,导致气阴两伤之证。肺主皮毛,暑伤肺气,卫外失固,津液外泄,故汗多;肺主气,肺气受损,故气短懒言、神疲乏力;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,则咽干口渴。舌干红少苔,脉虚数或虚细,乃气阴两伤之象。咳嗽日久伤肺,气阴不足者,亦可见上述征象,治宜益气养阴生津。方中人参甘温,益元气,补肺气,生津液,是为君药。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,润肺生津,用以为臣。人参、麦冬合用,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。五味子酸温,敛肺止汗,生津止渴,为佐药。三药合用,一补一润一敛,益气养阴,生津止渴,敛阴止汗,使气复津生,汗止阴存,气充脉复,故名“生脉”。《医方集解》说:“人有将死脉绝者,服此能复生之,其功甚大。”至于久咳肺伤,气阴两虚证,取其益气养阴,敛肺止咳,令气阴两复,肺润津生,诸症可平。

附注: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。临床应用以体倦,气短,咽干,舌红,脉虚为辨证要点。


[黄芪汤]

组成:生黄芪15g、鱼腥草30g、赤芍9g、丹皮6g、桔梗6g、瓜蒌9g、生大黄(后下)9g水煎服。

歌诀:生芪赤芍丹皮桔,大黄瓜蒌鱼腥草;气虚便秘亦可用,补气健脾润肠通。

功效:益气托脓,泻火解毒。

主治:肺脓疡。

辨证加减:风热袭肺型(多见初期)加桑叶、菊花;痈脓型加苇茎、冬瓜子、桃仁;正虚邪恋型(多见后期),加大子参、沙参、知母;热陷厥阴型,加犀角、生地、钩藤、羚羊角;正虚阳脱型配合人参、附子、龙骨、牡蛎。


[泻白散]

组成:地骨皮30g、桑白皮(炒)30g、甘草(炙)3g。上药锉散,入粳米一撮水煎服。

功用:清泻肺热,止咳平喘。

主治:肺热喘咳。气喘咳嗽,皮肤蒸热,日晡尤甚,舌红苔黄,脉细数。

禁忌:风寒咳嗽、肺虚喘咳不宜使用。

方义:肺气失宣,火热郁结于肺所致,治疗以清泻肺热,止咳平喘为主。方中肺气失宣,故见喘咳;肺合皮毛,肺热外蒸于皮毛,故皮肤蒸热(轻按觉热,久按若无,由热伏阴分所致)。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,专入肺经,清泻肺热,止咳平喘,为君药。地骨皮甘寒,清肺中伏火,为臣药。粳米,炙甘草养胃和中,为佐使药。


[人参平肺散]

组成:桑白皮30g、知母20g、炙甘草30、地骨皮15g、五味子300个、茯苓12g、青皮12g、人参12g、陈皮(去白)15g、天门冬12g。

用法:上药嚼咀。用水300ML,煎至150ML,去滓,食后温服。

主治:心火刑肺,传为肺痿接,咳嗽喘呕,痰涎壅盛,胸膈痞满,咽噫不利。

加减:如热甚,加黄芩12g、紫苏叶15g、半夏15g。

附注:《痈疽验方》薛己按:此方理气清肺化痰之剂,若肺脉洪数无力者宜用。若兼发热作渴,脉洪数有力者,宜用如金解毒散。此证火克金为恶候,面赤者亦不治。


[人参补肺汤

组成:人参1钱,黄耆1钱,白术1钱,茯苓1钱,陈皮1钱,当归1钱,山茱萸肉2钱,山药2钱,五味子5分,麦门冬7分,甘草(炙)5分,熟地(自制)1钱半,牡丹皮8分。

用法用量:加生姜、大枣,水煎,分2-3次服。

功用主治:人参补肺汤别名参芪补肺汤、人参补气汤。主治肺症,咳喘短气,或肾水不足,虚火上炎,痰涎涌盛,或唾脓血,发热作渴,小便短涩。肺症,咳喘短气,或肾水不足,虚火上炎,痰涎涌盛,或唾脓血,发热作渴,小便短涩。


[甘露饮]

组成:枇杷叶(刷去毛)、干熟地黄(去土)、天门冬(去心焙)、枳壳(去瓤)、山茵陈(去梗)、生干地黄、麦门冬(去心焙)、石斛(去芦)、甘草(炙)、黄芩,各等份为末。

功能主治:治丈夫、妇人、小儿胃中客热,牙宣口气,齿龈肿烂,时出脓血,目睑垂重,常欲合闭,或即饥烦,不欲饮食,及赤目肿痛,不任凉药,口舌生疮,咽喉肿痛,疮疹已发、未发,皆可服之。又疗脾胃受湿,瘀热在里,或醉饱房劳,湿热相搏,致生疸病,身面皆黄,肢体微肿,胸满气短,大便不调,小便黄涩,或时身热,并皆治之。

用法用量:每服二钱,水煎温服,食后临卧。小儿一服分两服,仍量岁数,加减与之。


[清金饮]

组成:薏仁、橘叶、黄芩、花粉、贝母、桑皮、桔梗、牛蒡子、白蒺藜。

主治:肺痈,咯痰腥臭,或带脓者。


[枳术丸]

组成:枳实2g、白术4g。为末服,一次6克,一日2次。

功能主治:健脾消食,行气化湿。用于脾胃虚弱,食少不化,脘腹痞满。

注意事项:1.饮食宜清淡,忌酒及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。2.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。3.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病、糖尿病、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4.儿童、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5.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,应去医院就诊。6.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,过敏体质者慎用。


[备急丹]

组成1大黄、巴豆、干姜。(三物备急丸)

组成2锦纹新大黄30克

歌诀:三物备急黄豆姜。

用法:上药杵罗为末,用头醋250克同熬成膏,丸如梧桐子大。用温醋汤100毫升化5丸服之。须臾血下即愈。

主治:产后恶血冲心,或胎衣不下,腹中血块,跌打损伤,瘀血不下。

组成3青黛3两,芒消2两,白僵蚕1两,甘草4两。

主治:咽喉肿疼。

制备方法:上为细末,用腊月牛胆有黄者,盛药其中,阴49日,多时为妙。

用法用量:腮肿喉闭,用皂角子研碎,以竹筒子吹入咽喉内。


[参苓白术散]

组成:莲子肉6g、薏苡仁6g、砂仁6g、桔梗6g、白扁豆8g、白茯苓12g、人参12g、炙甘草12g、白术12g、山药12g。

歌诀:参苓白术薏砂仁,甘桔淮山扁豆陈;再加莲子枣汤送,脾虚湿盛此方珍。

主治:脾气虚弱,湿邪内生,症见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,大便溏泻,四肢乏力,形体消瘦,面色萎黄,舌苔白腻,脉象细缓者。亦治小儿脾疳,面色萎黄,形容憔悴,毛发枯槁,精神萎靡,不思饮食,睡卧不宁,或脾虚水肿,或脾虚带脉不固,白带过多,绵绵不断,如涕如唾者。(西医诊为消化不良、慢性胃肠炎、附件炎、气管炎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,均可以此方治疗)

方解: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。脾胃虚弱,纳运乏力,故饮食不化;水谷不化,清浊不分,故见肠鸣泄泻;湿滞中焦,气机被阻,而见胸脘痞闷,脾失健运,则气血生不不足;肢体肌肤失于濡养,故四肢无力,形体消瘦、面色萎黄;舌淡,苔白腻,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。治宜补益脾胃,兼以渗湿止泻。方中人参、白术、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。配伍山药、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,兼能止泻;并用白扁豆、薏苡仁助白术、茯苓以健脾渗湿,均为臣药。更用砂仁醒脾和胃,行气化滞,是为佐药。桔梗宣肺利气,通调水道,又能载药上行,培土生金;炒甘草健脾和中,调和诸药,共为佐使。综观全方,补中气,渗湿浊,行气滞,使脾气健运,湿邪得去,则诸症自除。


[二陈汤]

组成:制半夏6g、橘红15g、白茯苓10g、甘草5g。

歌诀:二陈汤用半夏陈,苓草梅姜一并存; 利气祛痰兼燥湿;湿痰为患此方珍。

功用: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。

主治:湿痰证。咳嗽痰多,色白易咯,恶心呕吐,胸膈痞闷,肢体困重,或头眩心悸,舌苔白滑或腻,脉滑。

方义: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,湿无以化,湿聚成痰,郁积而成。湿痰为病,犯肺致肺失宣降,则咳嗽痰多;停胃令胃失和降,则恶心呕吐;阻于胸膈,气机不畅,则感痞闷不舒;留注肌肉,则肢体困重;阻遏清阳,则头目眩晕;痰浊凌心,则为心悸。治宜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。方中半夏辛温性燥,善能燥湿化痰,且又和胃降逆,为君药。橘红为臣,既可理气行滞,又能燥湿化痰。君臣相配,寓意有二:一为等量合用,不仅相辅相成,增强燥湿化痰之力,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,气顺则痰消之意;二为半夏、橘红皆以陈久者良,而无过燥之弊,故方名二陈。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。佐以茯苓健脾渗湿,渗湿以助化痰之力,健脾以杜生痰之源。鉴于橘红、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,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、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。煎加生姜,既能制半夏之毒,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、和胃止呕;复用少许乌梅,收敛肺气,与半夏、橘红相伍,散中兼收,防其燥散伤正之虞,均为佐药。以甘草为佐使,健脾和中,调和诸药。


[四君子汤]

组成:人参10g、白术10g、茯苓10g、甘草6g。

歌诀:四君子汤中和义,参术茯苓甘草比。

功用:益气健脾。

主治:脾胃气虚证。面色萎黄,语声低微,气短乏力,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,脉虚弱。


[六君子汤]

组成:人参10g、白术10g、茯苓10g、甘草6g、陈皮3g、半夏5g。

歌诀:四君子汤中和义,参术茯苓甘草比;益以夏陈名六君,健脾化痰又理气。

功用:益气健脾,燥湿化痰。

主治:脾胃气虚兼痰湿证。食少便溏,胸脘痞闷,呕逆等。


[真武汤]

组成:茯苓9g、芍药9g、生姜9g、附子g、白术6g。

功用:温阳利水。

歌诀:真武苓术附芍姜,温阳利水壮肾阳;脾肾阳虚水气停,腹痛悸眩润畅恙。

主治:阳虚水泛之证。畏寒肢厥,小便不利,心下悸动不宁,头目眩晕,身体筋肉瞤动,站立不稳,四肢沉重疼痛,浮肿,腰以下为甚;或腹痛,泄泻;或咳喘呕逆。舌质胖,边有齿痕,舌苔白滑,脉沉细。


[五皮饮]

组成:陈皮9g、茯苓皮9g、姜皮9g、桑白皮9g、大腹皮9g。

歌诀:五皮饮用五般皮,陈茯姜桑大腹奇。或用五加(皮)易桑白,脾虚肤胀此方司。

用法:上为粗末,每服三钱(9g),水一盏半,煎至八分,去滓,不计时候温服,忌生冷油腻硬物。

功效:利水消肿,理气健脾。

方解:皮水乃由脾虚湿盛,水溢肌肤所致。湿邪最易阻碍气机,故其证除一身悉肿外,见有心腹胀满,甚则气逆喘急。治宜利水消肿,理气健脾之法。方中以茯苓皮为君,取其甘淡渗利,行水消肿。臣以大腹皮下气行水,消胀除满;陈橘皮理气和胃,醒脾化湿。佐以桑白皮肃降肺气,以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;生姜皮和脾降肺,行水消肿而除胀满。五药相合,共奏利水消肿,理气健脾之效。五药皆用其皮,则善行皮间之水气,故专治皮水。


[理中汤]

组成:人参9g、白术9g、炙甘草9g、干姜9g。

方歌:理中汤主理中乡,甘草人参术黑姜,呕利腹痛阴寒盛,或加附子总扶阳。

功能主治:治伤寒太阴病,自利不渴,寒多而呕,腹痛粪溏,脉沉无力。或厥冷拘急,或结胸吐蚘,及感寒霍乱。

加减:自利腹痛者,加木香。蜷卧沉重,利不止,加附子。呕吐去白术,加半夏、姜汁。脐下动气去白术加肉桂。悸加茯苓。阴黄加茵陈。寒结胸加枳实。不痛利多者倍白术。腹满去甘草。

变化方:

1. 附子理中汤:本方三两,加附子一枚,名附子理中汤,治中寒腹痛,身痛,四肢拘急。

2. 枳实理中丸:本方加枳实、茯苓,蜜丸,名枳实理中丸,治寒实结胸欲绝,胸膈高起,手不可近,用大陷胸不瘥者。

3.理中安蚘丸:本方去甘草,加茯苓、川椒、乌梅、名理中安蚘丸,治胃寒吐蚘。

4.桂枝人参汤:本方加桂枝,倍甘草,名桂枝人参汤,治太阳表证不除,而数下之,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,表里不解者。

5.连理汤:本方加黄连、茯苓,名连理汤,治伤暑泻而作湿。

6.补中汤:本方加陈皮、茯苓,名补中汤,治泄泻。泻不己者,加附子。

7.温胃汤:本方加当归、白芍、陈皮、厚朴、川芎,入姜煎,名温胃汤,治忧思郁结,脾肺气凝,胀满上冲,饮食不下。

8.黄芪汤:本方加黄芪、白芍、陈皮、藿香,名黄芪汤。

9.治中汤:本方加青皮、陈皮、名治中汤,治前证腹满痞闷,兼食积者。


[都气饮]

组成:熟地黄20g、山萸肉10g、干山药10g、牡丹皮10g、白茯苓8g、白泽泻8g、五味子6g。

歌诀:六味地黄益肝肾,茱薯丹泽地苓专;滋阴都气加五味,肺肾两调金生水。

功用:补肾敛肺。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。

主治:肾水不固,咳嗽滑精。益肺之源,以生肾水。补肾纳气。主肺肾两虚,咳嗽气喘,呃逆,滑精,腰痛。


[回阳返本汤]

组成:附子6g、干姜6g、人参6g、麦冬10g、五味子6g、炙甘草5g、腊茶5g。

歌诀:回阳返本附子姜,人参五味麦门冬, 腊茶甘陈蜂蜜配,回阳救阴建殊功。 无脉加入猪胆汁,呕者加入姜半夏。

用法:水煎服,临服入蜜5匙,顿冷服之,取汗为效。

功用:回阳复阴。

主治:阴盛格阳,烦燥。

加减:面赤戴阳者,加葱白7茎、黄连少许。


[养容汤]

组成:人参30g、白术30g、茯苓5g、甘草30g、当归30g、白芍90g、熟地10g、五味子5g、黄芪30g、桂心30g、橘皮30g、远志15g。

歌诀:四君四物八珍方,十全大补芪桂上,姜枣五味远陈配,去芎方名养营汤。食少神衰心气怯,养荣益气损能填。

用法:上锉为散,每服12g,水煎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,煎七分,去滓,空腹服。

功用:益气补血,养心安神。

主治:心脾气血两虚证。倦怠无力,食少无味,惊悸健忘,夜寐不安,虚热自汗,咽干唇燥,形体消瘦,皮肤干枯,咳嗽气短,动则喘甚;或疮疡溃后气血不足,寒热不退,疮口久不收敛。


[六味地黄汤]

组成:山茱萸15g、山药12g、丹皮9g、泽泻9g、熟地30g、茯苓10g。

歌诀:六味地黄益肾肝,山药丹泽萸苓掺。

美容效果:滋阴补肾,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、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。还可抑制衰老。


[知柏地黄丸]

组成:山茱萸15g、山药12g、丹皮9g、泽泻9g、熟地20g、茯苓10g、知母10g、黄柏10g。

歌诀:六味地黄益肾肝,山药丹泽萸苓掺;更加知柏成八味,阴虚火旺可煎餐。

主要功效:滋阴清热。用于潮热盗汗,耳鸣遗精,口干咽燥。


[杞菊地黄丸]

组成:山茱萸15g、山药12g、丹皮9g、泽泻9g、熟地30g、茯苓10g、枸杞10g、菊花6g。

功能主治:滋肾养肝。用于肝肾阴亏,眩晕耳鸣,羞明畏光,迎风流泪,视物昏花。


[八味地黄丸]

组成:山茱萸15g、山药12g、丹皮9g、泽泻9g、熟地30g、茯苓10g、川芎30g、肉桂3g。

辨证:肾阳亏虚

治法: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。


[七味地黄汤]:七味饮

组成:山茱萸15g、山药12g、丹皮9g、泽泻9g、熟地30g、茯苓10g、肉桂3g。

主治:筋骨疼痛,脚软懒行;及伤寒服凉药过多,木中无火,手足牵引;肝经血虚,以致火燥筋挛,变为结核、瘰疬。痘症至七八九朝,色白气虚,寒战溏泄。


[金匮肾气丸](六味地黄加桂枝、附子组成)

组成:附子6g、桂枝10g、山茱萸15g、山药12g、丹皮9g、泽泻9g、熟地20g、茯苓10g。

歌诀:金匮肾气治肾虚,熟地淮药及山茱;丹皮苓泽加附桂,引火归原热下趋。

功能主治:温补肾阳,化气行水。主要用于肾虚水肿,腰膝酸软,小便不利,畏寒肢冷,痰饮喘咳,消渴。


[附桂八味丸](六味地黄加肉桂、附子组成)

组成: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泽泻、茯苓、牡丹皮。

歌诀:金匮肾气补肝肾,熟地淮山及茱萸;丹皮苓泽加桂附,阴中取阳治肾虚。

主治:肾阳不足,腰膝酸痛,下肢冷感,少腹拘急,水肿,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,阳痿,遗尿,尺脉微弱以及痰饮咳喘,消渴,脚气等证候。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疾病,糖尿病,高血压,白内障,喘息等症。


[四物汤]

组成:当归10g、白芍12g、熟地12g、川芎8g。

歌诀:四物地芍与归芎,血家百病此方通。

用法:水煎七成,空腹时热服。

主治:冲任虚损、月经不调、脐腹亏痛、崩中漏下、血瘕块硬、时发疼痛;妊娠将理失宜,胎动不安,腹痛血下;及产后恶露不下,结生瘕聚,少腹坚痛,时作寒热;跌打损伤,腹内积有瘀血。

方论:本方是治疗营血亏虚,血行不畅的常用方剂。方中当归补血养肝,和血调经为君;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;白芍药养血柔肝和营为佐;川芎活血行气,畅通气血为使。四味合用,补而不滞,滋而不腻,养血活血,可使营血调和。

主要用药禁忌:阴虚发热,血崩气脱之证。

四物汤被后世医家称为“妇科第一方”,“血证立法”;“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”及“妇女之圣药”等。


[补中益气汤]

组成:人参15g、白术10g、甘草15g、当归10g、黄芪15g、陈皮6g、升麻6g、柴胡12g、生姜9片、大枣6枚。

歌诀:补中益气芪术陈,升柴参草当归身。

功用: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。

主治:烦劳内伤,身热心烦,头痛恶寒,懒言恶食,脉洪大而虚。或喘或渴,或阳虚自汗,或气虚不能摄血。或疟痢脾虚,久不能愈。一切清阳下陷,中气不足之证。中气下陷证。


[右归饮]

组成:熟地30g、山药10g、山茱萸6g、枸杞10g、甘草6g、杜仲10g、肉桂6g、制附子3g。

歌诀:右归饮中地附桂,山药茱萸菟丝归;杜仲鹿胶枸杞子,益火之源此方魁。

用法:水煎,空腹温服。

功用:温补肾阳。

主治:肾阳不足,阳衰阴胜,腰膝瘦痛,神疲乏力,畏寒肢冷,咳喘,泄泻,脉弱;以及产妇虚火不归元而发热者。

加减:如气虚血脱,或厥,或昏,或汗,或晕,或虚狂,或短气者,必大加人参、白术;如火衰不能生土,为呕哕呑酸右归饮者,加炮干姜;如阳衰中寒,泄泻腹痛,加人参、肉豆蔻;如小腹多痛者,加吴茱萸;如淋带不止,加破故纸;如血少血滞,腰膝软痛者,加当归。


[左金丸]

组成:黄连30g、吴茱萸5g。

歌诀:左金连茱六一丸,肝火犯胃吐吞酸,再加芍药名戊己,热泻热痢服之安。

功能:泻火,疏肝,和胃,止痛。

主治:用于肝火犯胃,脘胁疼痛,口苦嘈杂,呕吐酸水,不喜热饮。

方义: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,肝胃同治,泻火而至凉遏,降逆而不碍火郁,相反相成,使肝火得清,胃气得降,则诸症自愈。

加减:吞酸重者,加乌贼骨、煅瓦楞以制酸止痛;胁肋疼甚者,可合四逆散以加强疏肝和胃之功。(四逆散药仅柴胡、芍药、枳实、甘草四味)


[血府逐瘀汤]

组成:当归9g、生地各9g、桃仁12g、红花9g、枳壳6g、赤芍6g、柴胡3g、甘草3g、桔梗4.5g、川芎4.5g、牛膝10g。

歌诀:血府当归生地桃,红花甘草壳赤芍;柴胡芎桔牛膝配,血化下行不作劳。

用法用量:水煎服。

功能主治:活血祛瘀,行气止痛。治上焦瘀血,头痛胸痛,胸闷呃逆,失眠不寐,心悸怔忡,瘀血发热,舌质暗红,边有瘀斑或瘀点,唇暗或两目暗黑,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,痛经,肌肤甲错,日晡潮热;以及脱疽、白疙,眼科云雾移睛、青盲等目疾。现用于高血压、精神分裂症、脑震荡后遗症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、血栓性静脉炎、色素沉着、性功能低下、更年期综合征、顽固性头痛、顽固性低热、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,日久不愈者。

备注:方中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、赤芍活血祛瘀;当归、生地养血化瘀;柴胡、枳壳疏肝理气;牛膝破瘀通经,引瘀血下行;桔梗开肺气,引药上行;甘草缓急,调和诸药。共奏活血调气之功。

 

[黄连解毒汤]

组成:黄连9g、黄柏6g、黄芩各6g、栀子14枚。

歌诀:黄连解毒汤四味,黄芩黄柏栀子备;躁狂火热呕不眠,吐衄斑黄均可为。

用法用量:上作一服,水二钟,煎至一钟。

功能主治:火证通治。清热泻火。治一切实热火毒,三焦热盛之证。大热烦渴,口燥咽千,错语,不眠;或热病吐血、衄血,或热甚发斑,身热下利,湿热黄疸;外科痈疽疔毒,小便黄赤,舌红苔黄,脉数有力。

注意:服药期间,忌食猪肉、冷水。

备注:三焦积热,邪火妄行,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,黄连泻脾火于中焦,黄柏泻肾火于下焦,栀子通泻三焦之火,从膀胱而出。盖阳盛则阴衰,火盛则水衰,故用大苦大寒之药,抑阳而扶阴,泻其亢盛之火,而救其欲绝之水,然非实热,不可轻投。

 

[]

组成:元参120g、牡蛎(醋研)120g、川贝母120g。

歌诀:医学心悟消瘰丸,玄参贝母牡蛎研,炼蜜为丸服九克,瘰疬痰核可消散。

用法:上药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9克,日服2次。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,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。

功效与主治:功能化痰软坚散结。主治瘰疬,瘿瘤,痰核等。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颈淋巴结结核,急、慢性淋巴结炎,乳腺增生病等,亦可用于治疗肺结核,甲状腺机能亢进,甲状腺肿大等病症。


[柴胡疏肝散]

组成:陈皮12g、柴胡12g、川芎9g、香附9g、枳壳9g、芍药9g、甘草3g。

歌诀:柴胡疏肝芍川芎,枳壳陈皮草香附,疏肝行气兼活血,胁肋疼痛立能消。

用法:水一盅半,煎八分,食前服。现代用法:水煎服。

功用:疏肝理气,活血止痛。

主治:肝气郁滞证。胁肋疼痛,胸闷善太息,情志抑郁易怒,或嗳气,脘腹胀满,脉弦。

方义: 肝主疏泄,性喜条达,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。若情志不遂,木失条达,则致肝气郁结,经气不利,故见胁肋疼痛,胸闷,脘腹胀满;肝失疏泄,则情志抑郁易怒,善太息;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。遵《内经》“木郁达之”之旨,治宜疏肝理气之法。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,用以为君。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,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,二药相合,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,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,共为臣药。陈皮、枳壳理气行滞,芍药、甘草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,均为佐药。甘草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诸药相合,共奏疏肝行气、活血止痛之功。

加减化裁:若胁肋痛甚者,酌加郁金、青皮、当归、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;肝郁化火者,可酌加山栀、黄芩、川楝子以清热泻火。

禁忌: 本方芳香辛燥,易耗气伤阴,不宜久服。

 

[小柴胡汤]:

组成: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 半夏(洗)9克 甘草(炙)5克 生姜(切)9克 大枣(擘)4枚。

用法用量:上药七味,以水1.2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,再煎取300毫升,分两次温服。

歌诀:小柴胡汤和解供,半夏人参甘草从;更用黄芩加姜枣,少阳百病此为宗。

功能主治:和解少阳。治伤寒少阳证。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口苦,咽干,目眩;妇人伤寒,热入血室;疟疾、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。

若胸中烦而不呕,去半夏、人参,加栝楼实1枚;若渴,去半夏,人参加至9克,栝楼根12克;若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9克;若胁下痞梗,去大枣,加牡蛎12克;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12克;若不渴,外有微热者,去人参,加桂枝6克,温覆微汗愈;若咳者,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子5克,干姜5克。

备注: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,从外而解为君;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;人参、甘草益气扶正,半夏降逆和中为佐;生姜助半夏和胃,大枣助参、草益气,姜、枣合用,又可调和营卫为使。诸药合用,共奏和解少阳之功。

另有14种妙用: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,而且对内伤杂病(心率65-85次)也有协调和解之效。如能适当加减变通,则适应证候更广,治疗效果更佳。最常用的变通用法有如下14种: 

1、荆防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荆芥10g、防风10g,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怕风、鼻塞、清涕等表寒症状较为明显者。 

2、二活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羌活12g、独活12g,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腰膝肢节疼痛明显者。

 3、杏苏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杏仁12g、苏叶12g,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兼见轻度咳嗽者。 

4、止嗽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与止嗽散两方合用,治疗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咳嗽明显咯痰不畅者。

 5、藿苏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藿香12g、苏叶10g,用于暑天感寒而见半表半里证者。

 6、楂曲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焦楂20g、神曲15g,用于柴胡证而胃胀、食少者。 

7、银翘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、连翘30g,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发热、痰黄、尿黄等热象较显者。 

8、四金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、金钱草30g、海金沙30g、鸡内金12g,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。 

9、四君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白术15g、茯苓15g,主治肝脾不调,胁胀隐痛,脘胀食少,大便稀溏,倦怠乏力。适用于迁延型肝炎、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。

 10、二陈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陈皮12g、茯苓15g,主治肝胃不和,胸胁发胀,恶心嗳气,食少吐涎。适用于慢性胃炎、妊娠恶阻有上述见证者。 

11、归芍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当归15g、白芍30g,主治肝脾不调,胸胁痛,心烦食少,大便不畅,适用于迁延型肝炎、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。 

12、四物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与四物汤两方配合,用于妇女经期外感半表半里证、肝血不足的月经不调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。

 13、枣仁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与酸枣仁汤两方配合,用于肝气不舒、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症。 

14、龙牡小柴胡 

小柴胡汤加生龙骨30g、生牡蛎30g,用于肝气不舒,胸满烦惊,失眠多梦。 

运用小柴胡汤,既要善于加减配伍,又要注意各药剂量的比例。仲景原方的剂量是:柴胡八两,黄芩三两,人参三两,炙甘草三两,生姜三两,半夏半升,大枣十二枚。 

运用小柴胡方治疗外感病证,除宗仲景之意,重用柴胡30g之外,还加大黄芩剂量至20g。治疗内伤杂病,则柴胡、黄芩均用15g。无论外感内伤,均用党参代人参,治外感用10–15g即可,治内伤则加大为20—30。 


[大柴胡汤]

组成:柴胡12g,黄芩、芍药、半夏、枳实各9g,生姜15g,大枣4枚,大黄6g。

歌诀:大柴胡汤芩大黄,枳芍半夏枣生姜,少阳阳明合为病,和解攻里效无双。

用法: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功用:为表里双解剂,具有和解少阳,内泻热结之功效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。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呕不止,郁郁微烦,心下痞硬,或心下满痛,大便不解,或协热下利,舌苔黄,脉弦数有力。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、急性胆囊炎、胆石症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。

主治:少阳阳明合病。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呕不止,郁郁微烦,心下痞硬,或心下满痛,大便不解,或协热下利,舌苔黄,脉弦数有力。

方义:本证多由病邪已入阳明,化热成实所致,治疗以和解少阳,内泻热结为主。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,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;呕不止与郁郁微烦,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,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、便秘或下利、舌苔黄、脉弦数有力等合参,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,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。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,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,以除少阳之邪;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,行气消痞,亦为臣药。芍药柔肝缓急止痛,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,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,以除心下满痛;半夏和胃降逆,配伍大量生姜,以治呕逆不止,共为佐药。大枣与生姜相配,能和营卫而行津液,并调和脾胃,功兼佐使。

加减化裁:兼黄疸者,可加茵陈、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;胁痛剧烈者,可加川楝子、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;胆结石者,可加金钱草、海金沙、郁金、鸡内金以化石。


[八正散]

组成:车前子、瞿麦、扁蓄、滑石、山栀子仁、甘草(炙)、木通、大黄(面裹,煨,去面,切,焙)各500g。

歌诀:八正木通与车前,扁蓄大黄滑石研,草梢瞿麦兼栀子,煎加灯草痛淋蠲。

用法:上为散,每服二钱,水一盏,入灯心,煎至七分,去滓,温服,食后临卧。小儿量力少少与之。现代用法:散剂,每服6-10g,灯心煎汤送服;汤剂,加灯心,水煎服,用量根据病情酌定。

功用:清热泻火,利水通淋。

主治:湿热淋证。尿频尿急,溺时涩痛,淋沥不畅,尿色浑赤,甚则癃闭不通,小腹急满,口燥咽干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

方义: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,其证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。湿热下注蕴于膀胱,水道不利,故尿频尿急、溺时涩痛、淋沥不畅,甚则癃闭不通;湿热蕴蒸,故尿色浑赤;湿热郁遏,气机不畅,则少腹急满;津液不布,则口燥咽干。治宜清热利水通淋。方中以滑石、木通为君药。滑石善能滑利窍道,清热渗湿,利水通淋,《药品化义》谓之:“体滑主利窍,味淡主渗热”;木通上清心火,下利湿热,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。篇蓄、瞿麦、车前子为臣,三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常用品。佐以山栀子仁清泄三焦,通利水道,以增强君、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;大黄荡涤邪热,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。甘草调和诸药,兼能清热、缓急止痛,是为佐使之用。煎加灯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。[1]

配伍特点:本方集大队寒凉降泄之品,泻火与利湿合法,利尿与通腑并行,诸药合用,既可直入膀胱清利而除邪,又兼通利大肠导浊以分消,务使湿热之邪尽从二便而去,共成清热泻火,利水通淋之剂。

运用: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。临床应用以尿频尿急,溺时涩痛,舌苔黄腻,脉滑数为辨证要点。

加减化裁:本方苦寒清利,凡淋证属湿热下注者均可用之。若属血淋者,宜加生地、小蓟、白茅根以凉血止血;石淋,可加金钱草、海金沙、石韦等以化石通淋;膏淋,宜加萆薢、菖蒲以分清化浊。


[龙胆泻肝汤]

组成:龙胆草(酒炒)6g,黄芩(酒炒)9g,山栀子(酒炒)9g,泽泻12g,木通9g,车前子9g,当归(酒炒)8g,生地黄20g,柴胡10g,生甘草6g。

歌诀:龙胆栀芩酒拌炒,木通泽泻车柴草,当归生地益阴血,肝胆实火湿热消。

用法:水煎服,亦可制成丸剂,每服6-9g,日两次,温开水送下。

功用:清泻肝胆实火,清利肝经湿热。

主治:1.肝胆实火上炎证。头痛目赤,胁痛,口苦,耳聋,耳肿,舌红苔黄,脉弦细有力。2.肝经湿热下注证。阴肿,阴痒,筋痿,阴汗,小便淋浊,或妇女带下黄臭等,舌红苔黄腻,脉弦数有力。

方义:本证多由肝胆实火上炎,肝胆湿热下注所致,治疗以清泻肝胆实火,清利肝经湿热为主。肝经绕阴器,布胁肋,连目系,入巅顶。肝胆实火上炎,上扰头面,故见头痛目赤;胆经布耳前,出耳中,故见耳聋、耳肿;舌红苔黄,脉弦细有力均为肝胆实火上炎。肝经湿热下注,故见阴肿,阴痒,阴汗,妇女带下黄臭。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,既能清利肝胆实火,又能清利肝经湿热,故为君药。黄芩、栀子苦寒泻火,燥湿清热,共为臣药。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渗湿泄热,导热下行;实火所伤,损伤阴血,当归、生地养血滋阴,邪去而不伤阴血;共为佐药。柴胡舒畅肝经之气,引诸药归肝经;甘草调和诸药,共为佐使药。

配伍特点:泻中有补,利中有滋,降中寓升,祛邪不伤正,泻火不伤胃。

运用:本方用于肝经火热实证、湿热下注证,临床应用以头痛目赤,胁痛,口苦,阴肿,阴痒,小便淋浊,或妇女带下黄臭,舌红苔黄,脉弦细有力为辨证要点。

加减化裁:肝胆实火热盛,去木通、车前子,加黄连泻火;若湿盛热轻者,去黄芩、生地,加滑石、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;阴囊囊肿,红热甚者,加连翘、黄芩、大黄以泻火解毒。

禁忌:方中药多苦寒,易伤脾胃,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。


[天麻钩藤饮]

组成:天麻9g,川牛膝、钩藤各12g,石决明18g,山栀、杜仲、黄芩、益母草、桑寄生、夜交藤、朱茯神各9g。

歌诀:天麻钩藤益母桑,栀芩清热决潜阳,杜仲牛膝益肾损,茯神夜交安神良。

用法:水煎,分2-3次服。

功用:平肝熄风,清热活血,补益肝肾。

主治:肝阳偏亢,肝风上扰证。头痛,眩晕,失眠多梦,或口苦面红,舌红苔黄,脉弦或数。

方义:本方证由肝肾不足,肝阳偏亢,生风化热所致。肝阳偏亢,风阳上扰,故头痛、眩晕;肝阳有余,化热扰心,故心神不安、失眠多梦等。证属本虚标实,而以标实为主,治以平肝熄风为主,佐以清热安神、补益肝肾之法。方中天麻、钩藤平肝熄风,为君药。石决明咸寒质重,功能平肝潜阳,并能除热明目,与君药合用,加强平肝熄风之力;川牛膝引血下行,并能活血利水,共为臣药。杜仲、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;栀子、黄芩清肝降火,以折其亢阳;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,有利于平降肝阳;夜交藤、朱茯神宁心安神,均为佐药。

配伍特点:诸药合用,共成平肝熄风,清热活血,补益肝肾之剂。

运用: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,肝风上扰的常用方。临床应用以头痛,眩晕,失眠,舌红苔黄,脉弦为辨证要点。

加减化裁:眩晕头痛剧者,可酌加羚羊角、龙骨、牡蛎等,以增强平肝潜阳熄风之力;若肝火盛,口苦面赤,心烦易怒,加龙胆草、夏枯草,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功;脉弦而细者,宜加生地、枸杞子、何首乌以滋补肝肾。



COPYTIGHT 2016 版权所有@ 北京冯氏骨康医学研究院 京ICP备16016060号-1